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背景

政策和经济上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欧洲,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丰厚的政策和补贴支持。这使得欧洲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交易的主场,吸引了众多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掘起一片“新能源汽车经济圈”。

社会和环境上

欧洲因能源危机导致燃油价格上涨,使得欧洲汽车行业面临产能危机。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人们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大部分海外消费者的首选。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欧洲,不仅能够帮助当地应对能源危机,还能够推动全球绿色出行的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现状

自2022年起,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持续攀升,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创下新高,截至2022年12月,连续两个月占汽车出口总量的50%以上。2013年以来,中国汽车制造商陆续进入欧洲市场,如上汽集团、观致、大通、小鹏、爱驰、威马等品牌,但起初尝试并不成功。近年来,随着蔚来、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等品牌的入驻,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进入快速发展期。欧盟通过的2035年禁燃令将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有望取代传统燃油汽车的地位。

储能电池出海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同时,储能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背后的生产厂商也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11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装机量为57.2GWh,同比增长近1.7倍,其中中国市场同比增长近1.9倍。宁德时代是储能电池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已在德国建立了首个海外工厂并实现了电芯量产,第二个欧洲电池厂也在筹建中。同时,远景动力已在美国、日本、英国及法国等地布局了生产基地,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电池总产能超过300GWh。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高速扩张将给这些加速出海的头部锂电企业带来确定性的收益。

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方式有多种选择,包括整车直接出口、合资、独资建厂、海外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强大的销售渠道支持。企业可以选择与当地经销商合作,也可以自建销售网络、补能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但是,选择第一种方式需要与当地销售渠道进行利益再分配,还将面临渠道不稳定和品牌知名度打造难等诸多问题。而选择第二种方式建立自营销售网络,则需要投入重金运营,并且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也将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出海方式时,需要仔细评估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出海模式。

应对策略

对于首次出海或进军全新市场的新能源车、储能电池企业,可以选择将人力资源业务委托给第三方,通过EOR服务商,简化企业自建主体、雇佣员工等流程,降低海外用工的风险和成本,大大缩短筹备期。

企业无需费时费力的在出海目的国自建主体,委托合作服务商即可完成海外员工的雇佣(全职/兼职均可)和管理,员工的背景调查,当地税务/强制性福利(类似中国的五险一金)缴纳,薪酬支付,政策咨询,法律合规等事务。

ChaadHR专注于全球⼈⼒资源和劳动领域。在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EOR名义雇主解决方案。企业全球化过程中,为企业当地招聘提供:劳动法咨询,员⼯签约,跨境薪酬⽀付,人力外包服务,自动化合规检查等⼀站式解决方案。